• 中国科学院
  • OA
  • 邮箱
  • ARP
  • 单点登录
  • 联系我们
  • ENGLISH
  • 首页
  • 机构概况
    • 单位简介
    • 组织架构
    • 现任领导
    • 学术委员会
    • 工程委员会
    • 学位委员会
    • 历史沿革
    • 合作交流
  • 科研成果
    • 发射成果
    • 专利
    • 论文
    • 获奖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 综合新闻
    • 科研进展
    • 媒体扫描
  • 人才队伍
    • 队伍简介
    • 青年促进会
    • 人才招聘
  • 研究生教育
    • 博士招生信息
    • 硕士招生信息
    • 招生简章
    • 导师介绍
    • 大学生实践项目
    • 学位论文答辩
  • 党建文化
    • 工作动态
    • 组织结构
    • 党建专栏
    • 廉政建设
    • 创新文化
    • 先进典型
    • 群团统战
    • 学习园地
    • 党务问答
  • 科学普及
    • 科普基地
    • 活动集锦
    • 活动新闻
    • 科普视频
  • 信息公开
    • 信息公开规定
    • 信息公开指南
    • 信息公开目录
    • 信息公开申请
    • 信息公开年度报告
    • 信息公开联系方式
    • 预算决算公开
头条新闻
    首页 > 新闻中心 > 头条新闻

“墨子号”卫星在轨运行2周年总结大会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18-08-29 【字体: 小 中 大  】 【打印】
分享:

微信扫一扫:分享

微信里点“发现”,扫一下

二维码便可将本文分享至朋友圈。

 2018年8月28日上午,“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以下简称量子卫星)在轨运行2周年总结大会在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召开。中科院重大任务局于英杰局长、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工程总师徐博明研究员、工程常务副总师兼卫星系统总指挥王建宇院士、 工程副总指挥/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龚建村副院长(主持工作)、中科大朱长飞副校长、中科院技物所舒嵘副所长、中科院上海光机所陈卫标副所长、空间科学先导专项特邀顾问崔吉俊研究员,卫星系统及科学应用系统承研单位的专家与代表近百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会上,卫星系统朱振才总师代表卫星系统及科学应用系统介绍了量子卫星研制及在轨运行过程中的技术与管理工作情况,总结了卫星研制工作的经验与教训,指出科学家队伍与工程研制队伍互相包容、紧密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是量子卫星取得圆满成功的关键,是科学卫星研制的成功范例。首席科学家潘建伟院士作了“量子信息研究现状与展望”的学术报告,重点介绍了量子卫星的科研成果、国际影响力以及国际竞争态势,高度肯定了量子卫星的科学研究成果,并对未来量子信息发展寄予深切的期望。他认为以量子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量子革命一定会带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指出我国从一个经典信息技术时代的跟随者、模仿者转变为未来信息技术的引领者面临着重大机遇与严峻挑战。工程常务副总师王建宇院士介绍了量子卫星后续规划与部署,对未来量子信息通信发展蓝图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表示我国在量子信息领域必将取得更大的科学突破及更广阔的应用。


研制团队代表、专家及到会领导进行了充分的交流与总结,回顾了量子卫星充满荆棘的研制历程,交流了研制过程中的经验、体会与感动。大家分享了研制过程中团结协作、互相包容,克服困难逐渐成长的经历。与会代表对空间量子信息科技的发展开展了热烈讨论,决心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继续完成量子卫星后续在轨拓展任务,勇攀空间量子信息科技高峰,迎接第二次量子科技革命的国际竞争与挑战,为保持我国空间量子领域的领先地位作出新贡献。会上,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龚建村副院长代表卫星系统对院机关的支持与关怀、对参研单位的团结合作表达了由衷的感激,同时也充分肯定了项目团队的团结进取精神,“量子科学团队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他表示量子卫星研制团队将继续做好后续量子卫星的研制工作。

中科院重大任务局于英杰局长深情回顾了量子卫星从项目立项到在轨运行的整个过程,代表院机关对量子卫星成功运行2周年表示衷心的祝贺,他指出研制空间科学卫星一定要好用、用好,要做到六个坚持:坚持科学目标牵引的原则,坚持首席科学家加工程两总的组织架构,坚持六大系统的设置,坚持自下而上的遴选原则,坚持以科学产出作为唯一的考核指标,坚持开放的体制。他殷切期望空间科学先导专项能够引领我国空间科学的发展,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走上国际舞台,赶超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他要求卫星系统的工程师团队能够做懂科学的工程师,加强工程师与科学家的互动,提升科学卫星策划、设计与研制能力;坚持航天工程标准,加强对卫星工程研制的把控,提高科学卫星的研制与应用水平。

 


附件下载: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
  •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东海研究站
国家机关
  • 国家机关
  • 国家科技部
  • 上海市政府
  • 上海市科委
  • 上海科技党建网
常用网站
  • 常用网站
  • 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
  • 中国科学院继续教育网
  • 中央政府采购网
  • 上海图书馆
  • 上海超级计算中心
  • 中科院国际会议服务平台
  • 中科院科学数据库
  • 教育信息网
  • 中国科技网
  • 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
  • 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
新闻媒体
  • 新闻媒体
  • 科技日报
  • 人民网
  • 光明网
  • 央视网
  • 科学网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 备案号:沪ICP备10018730号-1
临港园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雪洋路1号 张江园区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张江高科技园区海科路99号4、5号楼 联系电话:021-20857000(临港园区)021-50735060(张江园区) 传真:021-20857199(临港园区) 021-52419902(张江园区)